我中心在渤海秦皇岛海域有毒赤潮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 时间:2025-04-14 点击数:

近日,我中心科研人员与宁波大学及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合作,在渤海秦皇岛海域有毒有害赤潮物种多样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of toxic HAB specie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Qinhuangdao, China》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科院二区,IF=7.6)。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近岸海域的有害藻华(HABs)发生规模和频率显著上升,特别是有毒赤潮事件频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渤海秦皇岛海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先后暴发过赤潮、褐潮和绿潮的海域之一,尤其在贻贝等食用贝类检测过程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等藻毒素水平经常超标,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水产养殖业发展。为了更好地预防和降低有害藻华带来的负面影响,亟需深入剖析秦皇岛海域有毒有害藻类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规律。

本研究通过在2021年8-11月期间对秦皇岛近海海域进行周期性航次采样,并基于扩增子序列变异子(ASVs)的宏条形码分析技术,调查分析了该区域有毒有害赤潮藻类的分子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甲藻是目标海域内的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棕鞭藻和绿藻门的物种共鉴定到257个微藻物种,其中有害藻华物种多达70种,包括33种已知能产生毒素或潜在有毒物质的微藻物种,部分藻华物种存在一定的分子多样性,而这些遗传多样性可能使同一物种在形态特征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有毒微藻在夏秋季节(8-11月)广泛分布于秦皇岛近海,比如能产生溶血毒素的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等。另外,多个产毒的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A毒素)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PSTs毒素)物种也广泛分布于秦皇岛近岸海域藻毒素类型多样,且存在较高的藻华暴发风险,对当地海洋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需要重点监控和防范。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我中心陈阳助理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为我中心刘志亮研究员,该项目得到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等课题的联合资助。文章信息:Chen, Yang; Ning, Jiaqi; Su, Du; Wang, Yibo; Huang, Hailing; Chen, Zuoyi; Ma, Yue; Liu, Zhiliang.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of toxic HAB specie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Qinhuangdao,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5, 373:126121.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6121.

1 秦皇岛海域常见的藻华物种及潜在的藻毒素传播途径

2 2021年8-11月秦皇岛海域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3 秦皇岛海域70个HAB 物种的相对丰度及地理分布格局


 

地址:河北秦皇岛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邮政编码:066004   备案号:冀ICP备05024134号-1   冀公网安备13030202000479号